全职写网文,想要更多的获得,所以一直在钻研写作方面的技巧。 但很快我发现,写作技巧这样的术,是千变万化,不适用在每一个故事,每一个情节中的。 就像爽点,扮猪吃虎,装逼打脸,同样的情节,别人写的爽,我写的就波澜不惊。 同样是爽点前后的铺垫,别人写的充满期待感和满足感,我写的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样能释放其中的爽感和情绪。 以至于一年前我可以每日埋头更新两万字(当然,成绩稿费都一般),但到现在看了无数写作技巧后,我反倒每日难以下笔了,对自己笔下的文字充满怀疑。 我觉得我不是完美主义,而是对自己有了更高的目标,所以很迷茫。 几年前接触了香蕉大大的以情绪圆融为前提的回答,当时只是懵懂。 最近一年,我翻看了《语篇》之类的研究,深入研究了情绪的形成原理,对“事件认知→情绪””情绪→认知“”情绪→认知色彩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。 再到最近,重新捡起了以前看不懂的《故事》,对照我自己这一年的体会,有了更明了的认知。 情绪的最后爆发,似乎和故事中的终幕高潮有异曲同工之处。 节拍,场景,序列,幕,故事。 对应的就是段落,事件,情节,分卷,故事。 但《故事》中我认同的基本场景的变化,组成序列的变化,再组成幕的变化,最后一起推向故事高潮这点,让我产生了无法领会的疑惑。 结构是对故事事件的选择和排序,要呈递进关系,才能最终爆发高潮,也就是情绪的爆发。 但这个递进关系,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的?怎么才能察觉这是递进关系?怎么才能安排好这种递进关系?我不懂,我懵了。。。 无意中翻看了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,犹如醍醐灌顶,但又有一层薄纱蒙着,看不透,摸不到。 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递进关系,情节与情节之间的递进关系,分卷与分卷之间的递进关系,导致最后的高潮。 是不是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?故事的对立?环境的对立?立意的对立?或者人物的对立? 从高潮倒推情节,事件,场景,或者说如香蕉大大说的,从圆融的复合情绪,从逻辑链倒推各种基本情绪。 是依靠事件或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矛盾吗? 内在主要矛盾可不可以认为是高潮矛盾,或者最终的复合情绪? 而倒推各个事件或者人物的运动发展,展现出的主要矛盾,次要矛盾,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,是不是就是这种递进关系? 这种困惑,简而言之,就是场景的递进,事件的递进,情绪的递进,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察觉,找到并付诸使用的呢?o(╥﹏╥)o

构建和谐问答,你我共参与。
提问数
1082
已解决
1
待解决
5
发起悬赏提问